鏈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1-11/14/content_959156.htm
——訪武漢國灸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傅金龍
范宏國 杜敏

在當今時代里,經濟創富、科技創新、文化創意作為三大戰略,共同推進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尤其是悠久的文明與國粹,一旦與現代科技創新、現代發展理念和現代文化相結合,就會孕育出無限博大的光輝前景,就會構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使我們的經濟發展由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
國灸,也就是“中國灸法”。這株歷經久遠的古藤,于今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以其豐富的內涵和廣袤的傳承,煥發了青春,綻放出奇異的花朵,承載著人們期盼的希望。無怪人們說,科學發展觀的年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是一個激流勇進、一日千里的時代,也是一個百花齊放、萬艷同芳的時代。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的中醫中藥界不斷綻放出瑰麗的奇葩,涌現出不少新奇人物和高新企業。他們在這個領域里傳承文明、弘揚國粹,用現代科技手段改進、傳承中醫藥,攀登了一個又一個高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讓古老的中醫藥綻放異彩。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武漢國灸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就是一個例子。他們在傳統的中醫藥領域提出了以“提倡體內環保,創新綠色醫療”這個新概念,引起了國內外科技界、醫學界的廣泛關注。日前,我們走訪了這家公司。
卓有成效的創業業績
武漢國灸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擁有國家重點新產品的高新科技企業。旗下的國家級“灸法研究中心”,承擔著國家科技部的星火計劃,負責中國灸法產品的研發;下屬的工廠,承擔著國家五部委下達的“中國灸產業化”的科技成果推廣計劃。
所謂中國灸法,是指應用高溫作用于人體的穴位或特定部,從而達到預防或治療病癥的一種療法。通過用艾葉燒灼或熏烤人體的某一部位,中國灸法將熱能轉化為生物能,從而激活人體經絡、調節人體肌體生物平衡,達到強體健身的目的。
關于“灸”的傳奇和演繹,歷來不乏例子。就在1980年的日內瓦國際學術會議期間,我國著名醫學專家田從豁教授就曾對一位急性咯血者采用貼敷的方式,將幾味中藥搗爛后貼敷在病人腳底的涌泉穴上。很快,病人的呼吸平緩了,咯血也止住了。此事當時不僅傳遍了日內瓦,還轟動了國際醫壇。但在國內,這件近乎傳奇的事件只是引起了一陣漣漪,很快就被人淡忘了。
然而,事件可以淡忘,時間可以凝固,但文化的穿越和影響,卻是持久的。15年后的1995年,一個名叫傅金龍的中國人研制了一種冬季保暖產品——“隨身熱”。在寒冷的冬天,這個產品適銷對路??傻搅耸⑾?,這個“隨身熱”仍然有人問詢。這個跡象當即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拜訪了當地的中醫,才知道用熱治病,古來有之。其方法就是在人體的穴位上施熱,這就是傳統的灸法,叫做灸療。
俗話說:“一寒生百病”。能否將保暖的“隨身熱”改造成為一種既能治病、又能保暖的灸療產品?傅金龍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一頭扎進了這個研究領域,并深深被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所吸引。1999年,他把企業搬到了武漢市,成立了注冊資金為302萬元的“武漢國灸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其后,傅金龍挖掘中國灸文化的勁頭一發不可收,成效日益顯著。
2001年9月,“自熱灸療貼技術開發”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部“國家級星火計劃”??钪С?;
2001年12月,當時的國家科技部、國家稅務局、國家外貿部、國家質監局、國家環??偩致摵舷挛?,認定“中國灸自熱灸療貼”為“國家重點新產品”;
2005年12月,中國灸系列產品通過歐盟成員國CE認證,獲得歐洲出口權,第一次走向國際市場;
2006年4月,中國灸系列產品通過美國FDA認證,獲準在美國上市銷售;
2007年12月,中國灸系列產品產業化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部“國家火炬計劃”支持;
2008年4月,中國灸系列產品獲得俄羅斯GOST認證;
2009年12月,國家專利局批準“中國灸”為“發明專利”,標志著“中國灸”是全球獨創的高科技產品。
目前,武漢國灸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坐落碧波萬頃的湯遜湖畔,已形成20000多平方米生產、科研的基地。
自強不息的開拓創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企業創業初期,武漢國灸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真可謂“篳路藍縷,歷盡艱難!”這也反映了所有的創新都是有風險的,都要付出代價的。誠所謂機遇與挑戰同在,風險與利益共存。創新路上總會有艱辛與坎坷。創業初期的傅金龍也曾苦悶過。他的企業和產品也曾在創新路上步履蹣跚、坎坷前行。然而,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內涵豐富的中國灸法,又給了傅金龍百折不撓的精神支持,使他臨難不懈、愈挫愈奮。
創新路上歷經風雨總能見彩虹。在傅金龍看來,中國灸是弘揚國粹的載體,是惠及百姓的福音,前途是不可限量的。因而他一方面努力化解企業擴規發展的困難,一方面深入挖掘中國灸法的內涵。為了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研發能力,他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為”的博大胸懷,與有實力的武漢市九州通公司開展戰略合作;與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開展產學研聯合。與“太陽神”、“好醫生”等集團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打造聯合艦隊。同時,他還四處拜師學藝,求教中醫泰斗;踏訪名山大川,搜集民間偏方。接著,他把大量散落在民間的各種灸法及灸法產品搜集整理,在用現代技術改造后制定出產品及生產標準,繼而形成了規范化生產的管理標準,從而使中國灸法的發展步入了憑借現代科技高速發展的階段。
常言說,“居高聲自遠”。這幾年,傅金龍借用的是中國灸法研究機構的實力、研究人員的智力,運用現代技術對中國灸進行了不斷改進創新:2000年,經與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開展產學研聯合,推出了功能細化的第二代中國灸系列產品,增強了中國灸治療的針對性;2004年3月,第三代中國灸15個系列產品問世;2005年9月,第四代中國灸15個系列產品產品獲得國家藥監局注冊。2011年4月,新產品隔物灸經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
與此同時,由武漢國灸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開發的“與非燃燒溫藥灸中國灸系列產品”榮獲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武漢國灸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也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中國灸系列產品獲得“湖北名牌產品”稱號。
仁者愛人的濟世情懷
在武漢國灸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起步階段,傅金龍就為中國灸的價值追求定了調。傅金龍講:“對一個以‘綠色醫療’為己任的企業而言,重要的是要解決藥害問題。對患者本不應該承受的痛苦,我們要感同身受,絕不能讓處在病弱中的患者再受到藥物的傷害!”這種仁者愛人的襟懷,讓傅金龍的企業愈來愈接近實際,愈來愈貼近有需要的人。
中國灸法博大精深,灸文化的發展源遠流長。但傳統灸法也存在一些弊端,容易被人所誤解,這給中國灸法的開拓和發展帶來了一些困難。傅金龍講:中國傳統灸法有艾柱灸、艾條療、溫針灸,還有燈火灸、蠟灸、電熱灸、火療等等。這些古老灸法的效果毋庸置疑,但其缺陷也顯而易見:明火容易燙傷患者,煙霧容易污染空氣,施灸需要專業人士,治療需要較長時間且患者需要在指定的地點時間就醫。凡此種種,都嚴重束縛了灸法的現代產業化發展腳步。
有鑒于此,傅金龍帶領科研團隊反復實驗攻關。在繼承中國灸法衣缽的同時,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對其介質和原理進行了大膽的突破和創新。比如:運用自動無煙發熱新技術替代明火熏烤,解決了傳統灸法明火明煙的弊端,從而避免了燙傷患者和污染空氣;運用自動控溫技術,把溫度控制在適宜治病的42至46攝氏度,并可持續向穴位發熱8至12個小時,從而避免了因發熱過高可能引起的灼傷;運用微米技術對中草藥進行粉碎,從而提高了藥物的滲透力;運用臨界溶解新技術,使在常溫下固態的灸藥在加溫到40攝氏度時開始融化、液化,從而為藥物分子透皮創造良好的熱動力。
這些核心技術的取得和各種灸法的采用,既傳承了中國灸法的精髓,又克服了諸多弊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令中國灸法既增添了新的活力,又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綠色醫療”的特色,使灸療不再是痛苦的事情,而是一個方便、安全的過程。
“醫者,仁術也”。從武漢國灸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所追求的“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中,人們可以感覺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中醫文化的濃郁芳香。
篤實弘毅的有為管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武漢國灸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走的是惠民、便民科學發展道路。傅金龍說:“在中國灸身上,既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灸法的精華,又凝聚了現代高新技術的結晶。所以,我們在努力追求一種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有機協調,用高端的文化品位來鑄造企業的靈魂?!?
建設高端團隊,用最好的自然資源對接最好的智力資源。為了實現中國灸法造福百姓的美好心愿,傅金龍在人才隊伍建設上著眼高端。他以自身極高的文化素養和研發能力,組建了“灸法研究中心”,開展項目攻關;他廣交我國灸法研究領域的大家名師,吸引人才,在中國灸周圍聚攏了一大批精英。如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創始人田從豁;國家著名的針灸學院士石學敏;中國針灸學會副會長孫國杰;“973”針灸學術帶頭人吳煥淦;中國中醫學會方劑專業委員會委員徐傳富;中醫藥博士田輝;中醫教授溫生福。正是這些高端的專家、學者,給中國灸法增添了一份厚實與穩健。
踐行高端責任,用最好的員工精神對接最好的工作效果。傅金龍說,僅憑我有“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理念和造福百姓的追求是不夠的,還要將其化作全體員工的意識和責任,需要“以文化感化人”。于是,他經過認真思考,制定出了公司的“司訓”,并將手書懸掛于墻?!吧頌檠S子孫,復興是我責任”是要告訴全體員工:“中國灸”肩負的是弘揚國粹、挖掘寶庫的歷史使命,是復興中醫、時不我待的光榮責任。
他經常教育員工:民族復興靠什么?要靠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品牌,要將自己的希望寄托于事業之中;做人、做事靠什么?不自私、不疏懶;要上進,要勤奮。
實行高端管理,用最好的管理制度對接最好的制度保障。傅金龍說,現代企業管理,追求的是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精細化。特別是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出于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保證,更要用心管理。
企業出身的傅金龍,不僅有到位的認識,更有到位的行動。他組織專班,按照國家醫療器械行業質量管理體系的標準,制定了質量手冊、程序文件及相關工作制度、工藝規程以及作業指導書,對企業的生產、質量、技術、采購等各個環節實行了全方位、全過程、無縫對接的質量管理。
2009年12月,武漢國灸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接受了國家醫療器械行業質量管理體系的嚴格考核,并一舉通過認證。企業的質量管理工作由此躍上一個新臺階,為中國灸法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發展無限的綠色產業
由武漢國灸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研制開發的產品,開創了“提倡體內環保,創新綠色醫療”的先河。
常言道:是藥三分毒。按照過去傳統的治療方法,人們在醫治病患時,常常是局部患病、全身用藥。當藥物通過人體內部的腸胃和血液到達病灶時,藥性已經大為減弱,而大部分沒有患病的肌體卻受到了藥物的傷害。結果,人們付出的是“殺敵一萬、自損三千”的代價。
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統計資料表明:人類每年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不是正常死亡,而是死于藥源性疾病。
對此,傅金龍適時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提倡體內環保,創新綠色醫療”。
傅金龍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需要保護水、空氣、陽光等體外環境;人自身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更是一個封閉的內環境,如果直接遭受至少三分毒的內服藥物的傷害,相比外環境的污染來說有過之則無不及。而依靠內病外治的“綠色醫療”,恰好是“體內環?!钡闹匾?。從這一點上講,傅金龍所提出的“綠色醫療”、“體內環?!?,當然就不是一個空洞概念。
其實,“提倡體內環保,創新綠色醫療”的提出,已經具備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可靠的實踐基礎。但是,這個新的概念,確實把中國灸法提升到一個新的發展境界,使之成為一個有待發展的綠色產業。
為了加快發展這個綠色產業,傅金龍正在勤懇萬分地踐行他的藍圖、施展他的抱負:
增強科研開發能力。一方面計劃擴大與包括國家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內的各種科研機構的合作,一方面加快下屬國家級“灸法研究中心”擴建的步伐。今年9月,投資項目“中國灸法研究中心”獲批。不久,一座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以中國古代建筑風格為特色的雙子樓將矗立在湯遜湖畔,形成一個國際性醫藥科學交流的地標性建筑。
聯合壯大產業規模。在一期投資5000萬元、形成年銷售收入5億元以上生產規模的基礎上,繼續進行產業擴張。目前,武漢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和西藏信達投資公司先后投資參股該企業。與此同時,國灸公司正在聯合太陽神集團和好醫生集團開展深度營銷合作正迅速展開,在市場的高、中、低端全面滿足患者的需要。
傳播綠色醫療理念。目前,中國灸系列產品已經通過了歐盟成員國CE認證、美國FDA認證、俄羅斯GOST認證,并分別在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注冊了商標。同時,還進入了哈薩克斯坦的政府采購體系,該公司還準備在俄羅斯等國辦廠。
從文明變遷的宏觀高度來講,“提倡體內環保,創新綠色醫療”,也是人類進步、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在經歷了漁獵時代、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后工業時代和信息化時代后,即將到來的必然是生命科學時代。因此,“綠色醫療”觀念呼之欲出,講到這里,傅金龍躊躇滿志地說:“我們要努力振興中醫,讓中國灸成為中國新的文化形象,造福百姓!”
“芳草有情皆礙馬,好云無處不遮樓?!备到瘕埡退奈錆h國灸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一年一個新臺階,在未來的征途上,將繼續堅持自主創新,不斷開拓,力爭把“體內環保,綠色醫療”的綠色產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