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2-04/21/content_1039448.htm
——六訪武漢國灸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 范宏國 杜 敏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4月21日 第 03 版)
![]() |
![]() |
扁鵲 |
![]() |
張仲景 |
![]() |
李時珍 |
![]() |
續3月15日武漢國灸系列專版 |
隨著人類文明、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中醫藥學領域在“服務民生、改善民生”的主旨意義上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一個“提倡體內環保、創新綠色醫療”的新理念脫穎而出,并形成了一股綠色醫療的主體潮流,而這股潮流也將為我國中醫藥產業的健康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以武漢國灸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為例,他們傳承中國灸法精髓,積極從事綠色醫療工作。他們承擔國家五部委下達的“中國灸法產業化”重任,其研制的中國灸產品,就是綠色醫療領域的革命性成果。中國灸既濃縮了中國灸法的發展歷史,又凝聚了歷代醫家的聰明才智,更體現了灸法傳人的創新精神。日前,我們繼續對武漢國灸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進行專訪,回溯中國灸法的演變過程,研究中國灸法的發展規律。
弘揚灸法之十八:
名醫薈萃 格調高雅
在中國灸法的幾千年歷史長河中,閃爍著一大批耳熟能詳的名醫大家。他們醫術精湛、口碑載道,為奠基中醫理論、不斷創制灸法臨床奇跡,立下了豐功偉績,留下了豐碩遺產。這些歷朝歷代醫家圣賢可謂群星薈萃,中國灸也正是汲取了這些中醫大家的智慧而繼承創新的。
■黃帝:發現宜灸適癥 奠定灸療基礎
相傳,黃帝與岐伯、雷公等討論醫學和病理,后世托言黃帝而作《黃帝內經》傳世?!饵S帝內經》把灸療作為重要內容進行系統介紹,強調“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靈樞·官能》)?!饵S帝內經》首先指出:“灸火芮者亦從北方來”,“北方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野處而乳食,藏(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保ā端貑枴ぎ惙ǚ揭苏摗罚?,說明灸療的產生與我國北方人地理條件、生活習俗和發病特點有關。灸療的適應癥包括外感病、內傷病、臟病、寒熱病等,故此,黃帝被尊稱為針灸之祖?!饵S帝內經》中“扶正祛邪”、“寒病熱治”真知灼見是中國灸法不斷開拓創新的理論源泉。
■扁鵲:倡導脈學原理 擅長針灸熱熨
扁鵲,戰國渤??む崳ń窈颖比吻穑┤?,是中醫學的開山鼻祖,世人敬他為“神醫”。扁鵲醫術精湛,精于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擅長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扁鵲創造的“望、聞、問、切”四診法,奠定了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法的基礎。扁鵲能熟練運用綜合治療的方法。其中,在治療虢太子時用的砥石即針刺法,還有熱熨法和服湯藥法等?!疤邮室阉?,而治之復生;齊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聞三下?!薄妒酚洝け怡o列傳》載有他的傳記病案,并推崇他為脈學的倡導者。扁鵲的“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更是中醫文化中獨特思想,灸法的養生保健、激活免疫功能更是實踐了中醫“治未病”、“重養生”優勢。
■皇甫謐:科學歸類穴位 創立灸法理論
魏晉時期醫學家皇甫謐,可謂灸法理論的創立者。他所著十二卷《針灸甲乙經》,對針灸穴位進行了科學的歸類整理。該書共收錄穴名349個,比《黃帝內經》多出了189個。他明確了穴位的歸經和部位,統一了穴位名稱,區分了正名與別名;介紹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上百種病癥及針灸治療經驗?;矢χk還對五臟與五官關系、臟腑與體表器官關系、津液運行、病有標本、虛實補瀉、天人相應、臟腑陰陽配合、望色察病,精神狀態、音樂對內臟器官的影響等問題都作了探討和理論上的闡述,奠定了針灸學的理論基礎。而在現代中國灸正是全面繼承了中醫的經絡學說,嚴格按照穴位貼敷,以溫通經絡的方法扶助人體正氣。
■華佗:針灸之術精湛 善用灸法養生
華佗是三國時期著名的醫學家,他醫術全面、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尤其擅長外科,被后人稱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華佗行醫足跡遍及安徽、山東、河南、江蘇等地,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外科手術,這是世界醫學史上應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治療的最早記載。華佗還創造“五禽戲”,主張配合灸法養生保健。
■張仲景:確立辨證原則 提出“陰證宜灸”
張仲景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后世奉為“醫圣”。其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在灸法理論中,張仲景提出了“陰證宜灸”,同時也提出陽盛陰虛忌用火灸等灸法禁忌證。他所撰《傷寒雜病論》一書,雖然內容以方藥辯證醫治外感熱病及內傷雜病為主,但其中《傷寒論》載灸療7條,《金匱要略》2條,重復出現2條,實為7條,其用灸法多用于治療三陰經病、虛證、寒證、陽衰陰盛證。
■葛洪:收集整理灸方 首創隔物灸療
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大量收集了當時及前人治之有效而又簡便易行的灸方。全書共109條針灸醫方,灸方就占94條之多。除繼承《黃帝內經》及《針灸甲乙經》的直接灸療外,葛洪還首創隔物灸療,包括隔鹽灸、隔蒜灸、川椒灸等。另外,他還應用蠟灸及以瓦甑代替灸器及燒艾于管中熏灸。在病證救治上,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一書中載有28種急癥的救治灸方達102條。葛洪還著有《時后方》,書中最早記載了一些傳染病如天花、恙蟲病癥及診治方法。其中“天行發斑瘡”是全世界最早有關天花的記載。依據葛洪的隔物灸理論,中國灸首創集藥、灸于一體的外用發熱貼劑,將葛洪發明“隔物灸”發展為“隔藥灸”,使得灸療與藥療結合在一起,既可扶正祛邪、活血補氣,又使得藥物能夠在局部治療疾病,將毒副作用降到最低。
■陳延之:潛心鉆研灸法 積極提倡灸療
陳延之,晉隋時期醫家,著有《小品方》(現已佚),其佚方保存于《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醫心方》中。他重視針灸療法的應用,尤其是積極倡導灸法,對灸法的臨證取穴原則、施灸操作方法和灸法禁忌等方面,都有不少創見。
陳延之指出:“夫針術須師乃行,其灸則凡人便施。為師解經者,針灸隨手而行;非師所解文者,但依圖詳文由可灸;野間無圖不解文者,但逐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法”。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灸療簡便有效,易于推廣應用。從散于其它醫籍的近30則陳氏的灸方中可以看出,陳延之主張取穴少而精,強調灸前刺去惡血,用灸壯數多達50至100壯。
因此在古代灸療需要漫長而繁復施灸過程,且煙霧較多,而中國灸運用現代工藝改良后,使得灸療發熱時間延長,被譽為真正的“享受型醫療”。
■孫思邈:選編灸療驗方 首倡保健灸法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后人譽為“藥王”。在所著《千金要方》中,孫思邈以大量篇幅論述了針灸學,特別是灸法的理論和應用。他指出,灸法的刺激強度,灸之生熟要根據部位、病情、患者體質年齡不同而靈活掌握;灸的順序要有先后,體位要平直,病證要有選擇;在用灸法防治疾病方面,強調早治。
孫思邈對灸治范圍也有較大的擴展,首先增加了灸療防病的內容。此外,他還第一個創立了“阿是穴”;第一個擴大了奇穴,選編針灸驗方;第一個提出了“針灸會用,針藥兼用”的方法和用于預防疾病的“保健灸法”,現代中國灸既是借助了阿是穴選穴方法“以痛為腧”,而且“中國灸”的“強腎灸”、“足療灸”等都是源自于孫思邈的保健灸法理論。
■李時珍:糾正前人偏誤 驗證艾葉藥效
李時珍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針對古代盛行的艾葉性寒、有毒的觀點,李時珍依據自己豐富的醫藥理論知識和多年應用艾葉的實踐經驗提出了糾正。他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大苦,生溫熟熱,純陽也??梢匀√栒婊?,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若素有虛寒痼冷,婦人濕郁帶漏之人,以艾和歸、附諸藥治其病,夫何不可?而乃妄意求嗣,服艾不輟,助以辛熱,藥性久偏,致使火躁,是誰之咎與,于艾何尤?”大意是:艾是好藥材,可以取真陽、回元陽、走三陰、逐寒濕、透諸經、治百病,即無毒也不會生寒。用的不對路子,是自己的過錯,怎么能夠歸咎于艾這種草藥呢?李時珍不僅對這些偏誤進行了糾正,而且對產生這些偏誤的原因進行了令人信服的分析。
李時珍是湖北蘄春人士,蘄春盛產艾草,現代中藥學研究表明,蘄艾有舒經活絡、活血化瘀、鎮咳祛痰、消炎抑菌等藥用功能,能治療百病。中國灸十五個獨立產品是專病專治,每一個產品內都以蘄艾為基材,嚴格按照“君臣佐使”配伍中草藥,在藥灸中都含有蘄春陳艾,因此打開中國灸艾葉清香之氣便會撲鼻而來。
弘揚灸法之十九:
名著浩繁 革故鼎新
灸法起源于遠古、形成于秦漢,然灸法發展的最重要時期,則是出現在兩晉至唐、宋。其重要標志就是:灸療專著大量出現;醫籍中灸法占據重要地位;灸療應用實現專業化和普及化。進入明代,灸法更是日趨成熟,呈現出灸法論著明顯增多、施灸方法革故鼎新的繁榮景象,給后人留下了眾多醫典名著。這些,我們都可以從以下幾個典籍中看到:
一是《曹氏灸方》?!恫苁暇姆健肥俏覈谝徊烤寞煂V?。相傳該書為三國時期曹翕所撰寫,共有七卷,是我國第一部灸療專著,可惜已經佚失?!恫苁暇姆健房偨Y了先秦至三國期間灸療實踐中的豐富經驗,填補了先秦至三國期間灸法學專著的空白,同時也為兩晉、南北朝時期灸法學的興盛起了良好的先導作用?!恫苁暇姆健匪岢囊粋€新特點是:施灸壯數要按疾病的種類與輕重程度而定,不能限定一個固定的數量,多的壯數達五十至百壯以上,少的僅有幾壯。此外,曹翕還著有《曹氏灸經》,這本書在《隋書·經籍志》、《江南通志》均有書名的記載;著有《十二經明堂偃側人圖》;著有《曹氏灸經》,這本書在《隋書·經籍志》、《江南通志》均有書名的記載;著有《十二經明堂偃側人圖》。其中《曹氏灸經》和《十二經明堂偃側人圖》這兩部醫籍都是闡述針灸學內容的。
二是《灸法圖》?!毒姆▓D》是我國第一部人體穴位灸療圖譜。1900年,《灸法圖》出土于中國甘肅省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成為我國現存最早、標明人體穴位灸療圖譜的灸法專著。據后人考證研究,《灸法圖》標明人體穴位的特點有:取穴少而精,各圖中的穴點少則5、6穴,多則10余穴;選穴方便安全、通俗易懂,只標明穴點、主治和方法,簡單實用,對普及針灸療法有重要作用;善用人體遠端穴位,選用人體遠端、未端的穴位較多,如百會、耳尖上、鼻柱、手小指頭、足小指頭、手十指頭、玉莖頭、乳頭等;配穴科學合理,對于大病、重癥治療大都選取頭體四肢及局部有效腧穴,整體全面地相互配合以治療疾病,并非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簡單對癥治療;多灸重灸治頑疾,灸方壯數由3壯至500壯、1000壯不等,皆視病之輕重及施灸部位不同而有所區別。
三是《備急灸法》?!秱浼本姆ā肥俏覈谝徊烤闹渭毙圆∽C專著。該書共一卷,為12世紀中期(南宋初)聞人耆年編。1245年,孫炬卿重刊,并附佚名氏《騎竹馬灸法》及《竹閣經驗備急藥方》二種,三書合為一書,仍稱《備急灸法》。書中介紹了22種急性疾病的灸法,并附簡明圖說,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其中《騎竹馬灸法》介紹了癰疽發背的一種灸法,其取穴法十分獨特;《竹閣經驗備急藥方》則記錄了30多個驗方亦多為有效。三書合一后的《備急灸法》,記載的都是運用灸法治療急性病癥的驗方,故成為我國第一部灸治急性病證的專著。當人們普遍認為中醫在急診方面不如西醫的時候,殊不知中醫針灸特別是中國灸法在治療急性病上的獨特優勢,灸法不僅能夠起死回陽而且自古就有“藥不能治則刀治,刀不能治則火治”的說法,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中國灸法治療疾病的確切性是顯而易見的。
四是《千金翼方》?!肚Ы鹨矸健肥俏覈钤缬涗洝案粑锞摹钡膶V?。隔物灸是在艾炷與施灸部位皮膚之間襯隔物品的灸法,也是各類灸法中最龐大的一個門類,在歷史上首次出現于孫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一書。該書對針灸孔穴主治的論述,為針灸治療提供了準繩,在阿是穴的選用、“同身寸”的提倡方面,對針灸取穴的準確性頗有幫助。同時在這本書中,還第一次記錄了隔物灸的施灸方法。
古代的隔物灸系是將純天然名貴中藥材研末,置于肚臍或者相關穴位上,四周以面粉團圍住,以防泄氣,將穿有小孔的槐樹皮或者生姜片置于其上,再將棗核大小的艾柱9至12壯置于槐樹皮或者生姜片上,點燃施灸。一般需要數百甚至上千壯,耗時3至6小時。作為強壯保健、抗衰老之用,必須常年溫灸,持之以恒,故稱為“煉臍”或者“蒸臍”?,F代隔物灸衍生的形式多種多樣,其中中國灸卻另辟蹊徑的運用的直接灸貼的方法,由此促進隔藥灸、隔物灸迅速發展。
五是《針灸資生經》?!夺樉馁Y生經》是我國最早記錄“天灸”的專著?!疤炀摹笔蔷闹委煼ㄖ蟹腔馃峋姆ǖ闹饕椒?,又稱發泡療法?!夺樉馁Y生經》共七卷,為宋朝醫學家王執中所撰,刊于1220年。在該書中,王執中第一次記載了天灸。天灸療法作為中醫傳統的外治療法,是借助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甚至起泡,以激發經絡、調整氣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通過將特殊調配的藥物貼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藥物持續刺激穴位,通經入絡,達到溫經散寒,疏通經絡,活血通脈,調節臟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臨床癥狀,又可提高機體免疫力?!夺樉馁Y生經》中關于“天灸”的藥物和灸法結合以及內病外治、扶正祛邪的方法給予中國灸發明人以啟發,最初的思路就是研發出一種非火的、含有藥物的灸!
六是《扁鵲心書》?!侗怡o心書》是我國最早記錄用麻醉法施灸的書。相傳該書為宋朝醫學家竇材撰于1146年,是一本綜合性醫書,共三卷。作者以《黃帝內經》為醫學根本,故其所論皆源于《黃帝內經》。竇材比較重視灸刺,臨床經驗豐富,書中還第一次記載了中藥麻醉法和用麻醉法施灸。
竇材施灸有個特點,取穴少而壯數多,一般一次1穴、多則2至3穴。每穴少則20壯,多則300壯,一般則在50到200壯左右。為了減輕患者施灸的的痛苦,他創造了一種灸前麻醉法“一睡圣放”。他說:“人難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傷人?!薄耙环豢删?0壯,醒后再服再灸”,直至達到應灸壯數為止?!侗怡o心書》對于灸療推崇備至,并指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總之,以上針灸系列名著極大了擴充了人們對灸療的深刻認識,也是中國灸法寶貴的歷史遺產。在灸法的發展進程中,人們不斷將實踐經驗總結為系統理論,又用新的理論指導新的探索、實踐和創新。這不僅是中國灸法的發展規律之一,也是灸法源遠流長、傳承發展的不竭動力。
弘揚灸法之二十:
名門興旺 傳承有道
中國灸法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因而,我們無時不為中華浩瀚而精湛的傳統中醫藥文化所感嘆。感嘆之余,我們尤其對那些孜孜不倦、鍥而不舍,始終不渝地為繼承和弘揚中國灸法的人們感到欽佩。這些有志之士,他們在傳統的文化中不斷地開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服務社會,為人類健康作出了貢獻。
就武漢國灸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來說,他們在中國灸法領域勤于耕種、勇于鉆研,不僅對灸法歷史了如指掌,對經典灸法如數家珍,而且在傳承中國灸法方面,也有他們獨特的貢獻。他們本著傳承文明、創新發展的理念,將中國灸法推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一點,從該公司董事長傅金龍的介紹中就可以看出。傅金龍不僅向我們講了現代灸法發展的動向、研究的成果,展示了中國灸法與人類相并相存的關系,而且還介紹了一批當今活躍在中醫界的灸法專家。這些專家學者幾乎都直接參與和指導了武漢國灸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發展。他們在中國灸法這個領域,既繼承了中國傳統的灸法技術,又擴大了灸法適癥范圍,并且,他們敢于探索、勇于創新,各有所長,形成了許多特色?,F在就中國灸法領域來講,真所謂是名門興旺,傳承有道。
比如,在運用灸法醫治疑難雜癥方面,我國的田從豁教授和石學敏教授可以說是其中的代表。就田從豁教授來講,在1980年的日內瓦國際學術會議期間,他對一位心肺衰竭、急性咯血的危重病人采用灸法貼敷的方式,很快使之呼吸平緩、咯血停止。當時,這件事轟動了國際醫壇。又如,中風病是世界公認的三大疑難病之一。石學敏教授自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就潛心研究用針灸治療中風病,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獨特、規范的綜合治療方案,對國際“卒中單元”概念進行完善作出了貢獻,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列為十大重點推廣項目之一。
在研究灸法專治病癥方面,吳煥淦教授和徐傳富教授則是其中的代表。我們知道,灸法具有科學、豐富的治病機理,這是不爭的事實。自灸法誕生以來,歷代都有灸法大家深入研究灸法機理,如奠定灸療基礎的黃帝,創立灸法理論的皇甫謐,提出“陰證宜灸”的張仲景等。隨著灸法適癥領域的擴大和現代人類科學認知水平的提高,如何用現代科技手段來研究灸法的治病機理、主攻灸法的專治病癥,就成為灸法研究的一個新的方向。吳煥淦教授研究灸法專治病癥的課題,他根據傳統針灸經絡腧穴理論,采用多學科的研究思路與方法,初步闡明了針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形態學基礎與神經免疫學機制。徐傳富教授則根據灸法的治病機理,專門研究中藥方劑,推進內病外治,尤其對灸法在內病外治方面的作用及配伍規律頗有研究,并將其研究成果理論化、系統化。
此外,還有一批活躍在中國灸法領域的專家學者。他們不僅對中國灸法的傳承創新有其獨特的研究和見解,而且在培育精英、獎掖后進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比如孫國杰教授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為了培養灸法后人、傳播灸法精髓,始終堅持在教學、科研一線,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先后培養出針灸碩士生及博士生100多名,使他們成為傳承中國灸法的接班人。
當然,在中國灸法這個浩瀚的領域,除了這些代表人物外,還有不少專家學者。他們為弘揚傳統中醫文化、創新中國灸法,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為中國灸法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現在我們可以這樣講,從遠古走來的中國灸法,既凝聚著古人的心血,又開發了今人的智慧,在繼往開來的傳承中不斷為人類帶來福音。
“芳草有情皆礙馬,好云無處不遮樓”。武漢國灸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本著綠色醫療革命的理念,在傳統的中國灸法身上繼承了優秀的基因,在現代的科學技術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他們所優化創新的“中國灸”,猶如一朵鮮艷奪目的奇葩,必將在祖國醫學的百花園中綻放出光輝的異彩。